只有了解高考,知道“前人”的失误,才能建立有效应对措施,防患未来。笔者籍多年对上海高考试题的研究经验,在此将总结的一些共性问题奉献给各位考生。
概念理解不够
有些学生容易混淆“概念”和“定义”,简单地将“理解概念”视作“背诵定义”,或只是机械的识记,或错误地认为在以能力立意的试卷中,“概念”的描述已经没有“市场”了,于是,干脆不背不记。这是造成失分的主要原因。
例2003年上海试卷的第8题: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的洋葱表皮细胞,不能检视到染色体的原因是A.没有用龙胆紫染色B.试剂破坏了染色体结构C.无染色体形成D.显微镜倍率不够
本题是一道典型的要求深刻理解基本概念的试题,考生得分情况非常不理想。造成较高错选率的关键在于考生将注意力集中在生物材料的解离、染色、漂洗和观察的仪器上,而忽略了观察染色体,首要条件是材料须具备染色体结构。要正确回答问题,必须对定义进行推敲、挖掘,完成从简单地识记定义向概念形成的过渡和飞跃。
知识体系不完整
由于同学们惯于对单个知识点的学习和突破,不善于对教材中的文字究其所以,不善于梳理前后章节的知识体系,建立相应的知识系统框架,因此,对问题的认识就不可能深刻,结果严重影响了对知识的领悟力。
例2003年上海高考试卷的第25题:
葡萄糖经小肠粘膜上皮进入毛细血管,需透过的磷脂分子层数是A.4层
B.6层C.8层
D.10层当年考生普遍反映不能正确回答该题。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小肠黏膜及毛细血管壁的细胞构成不清楚。很多学生认为毛细血管壁的问题,教材中没有详细描述;小肠黏膜上皮细胞情况虽有图示,但没有相应文字叙述,故认为可以不作深究。这种想法是危险的。知识的接受需要理解,而理解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拓展和深究。教材中在“吸收”的定义和激素的运输两处提到过“毛细血管”,这已经说明“毛细血管”这一名词是比较重要的。
审题不严思维定势
将习题练习作为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因此,“题海战”成了学生们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方法。期望通过建立“条件反射”来解决高考问题。久而久之,机械的“思维定势”悄悄地左右了学生们的解题思路。
例2004年高考试卷第15题:
组成人体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所对应的密码子共有A.4个
B.20个C.61个
D.64个本题似乎是为验证考生“审题能力”而设置的,考生容易错误选择选项D。显然,考生没有注意到题干中的条件———“20种氨基酸对应的密码子”。事实上,20种氨基酸对应的密码子是61个,而不是64个,因为有3个密码子是不对应氨基酸的终止密码子。
获取信息能力弱
生物高考中的信息获取能力主要是指题干文字的阅读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图文信息转化能力、各种信息图的分析能力。由于近些年来,上海生物高考试卷中出现过大量的数理函数图,学校的老师和学生自然针对这一信号,进行大量的生物函数关系图的对策性训练,应该看到,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确实有所提高。然而,由于同学们缺乏对问题的分类、分析、比较能力,因此,将所有数理图都视为随自变量变化而发生应变量改变的函数关系,对一些仅仅是数理统计的“柱状图”也硬性用两变量函数关系来解答,造成严重失分。